k8凯发官网-凯发app官方网站

山东人磕头拜年背后的经济真相:情感投资带来的生活保障-k8凯发官网

每到过年,山东人磕头拜年的话题就会上热搜,先打上“封建、愚昧、落后”三个标签,然后再把俺们批判一番。

500

不管是批判也好,辩护也罢,我看了很多相关文章,都没有说到点子上。磕头拜年这事鄙人曾实操多年,动作娴熟,态度端正,所以知道点原委,今天就跟大家说说山东人磕头拜年的真实原因。

先说结论,在外人来看,山东人磕头拜年是个礼法问题,是对老祖宗的崇拜, 但实际上它是一本经济账,你甚至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投资。

要理解这种“经济行为”,首先我们要搞清楚,去磕头的都是哪些人?

在山东大部分地区,磕头拜年的是“五服”以内的男性族人。

啥叫“五服”呢?就是以你的亲爹、你自己和子女三代人为核心,也就是一服,然后根据血缘的远近往外推,比如你的亲兄弟姊妹是二服,你的堂兄弟姊妹就成了三服,具体范围看图。

500  

在山东大部分地区,五服以内,就是正儿八经的自己人,一旦出了五服,那就不是亲戚了,一般当邻居处,当然你的直系祖先和直系后代除外,不管什么服那都是你们老谁家的人。

一般只有五服内的族人才能一起去拜年磕头,当然十里不同风,有些村子是没有五服限制的,全村人都可以去磕,尤其是几百人的小村,但也得是同姓的,很少有异姓村民去别人家里行大礼拜年的。

好了,族人准备出门拜年了,那下一个关键问题就是,山东人这个头是给谁磕的呢?

分两种情况,一种是“跪画”,一种是“跪人”,先说这个跪画。

在山东很多地方,大年夜之前就要把一幅画郑重地请出来,挂在堂屋的墙上,然后摆上各种供品隆重祭祀。

500

这可不是一副普通的画,学名叫“家堂”,最上面坐着的是两个老祖宗,门外的儿孙们一个个都为官做宰,贼有出息,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千百年来山东人对编制的渴望,而中间那些小格子里会按辈分写上是逝去祖先的名字,所以家堂其实就是家谱。

对于部分山东人来说,他们只会去五服内的同族家里拜年,但不是跪长辈,而是对着家堂“卡卡卡”磕三个头,因为五服以内同属一支,所以这些人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的老祖宗磕头。

这种“跪画”的方式比较巧妙,既团结了宗族,又没有任何心理负担。

第二种就是跪人了,只要是族中健在的长辈,过年就要去跪拜,这时候长辈就起到了“家堂”的作用。

当然山东有些村子的风俗比较特殊,限于篇幅,我不能面面俱到,肯定是以偏概全了,望乡亲们海涵。

搞清楚了磕头拜年的主体和对象,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,磕头拜年的目的是什么?

是为了生存,因为在过去只有团结族人,村子里的人才能有生活保障,其根本原因是山东自清朝以来的人口爆炸。

山东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搞农业,以至于每次天下大乱之后,人口就会迅速恢复。尤其是明末清初相继引进了马铃薯、玉米和土豆之后,再加上雍正年间取消了人头税,导致山东人口迅速增长。

根据《山东通志》的数据,顺治18年,也就是1661年,山东总人口不过700万,到了光绪24年,也就是1898年,山东人口已经逼近3800万了。

500

数据来源:《山东通志》

但耕地就这么多,这就导致山东的人均耕地面积,从1661年的10.53亩,暴跌到1873年的2.8亩,并在建国后又开始不断下降。

500

数据来源:《中国历代户口、田地、田赋统计》

这时候吃不上饭只是其一,疯涨的人口还产生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,那就是连取暖做饭用的柴火都不够了,于是山东的自然植被迅速消失。

我说个真实的故事。

过去山东的即墨县有个崂山,因为进山困难,在清中期之前这里都人迹罕至,所以植被非常茂盛,而且盛产各种草药,于是就被道士们盯上了,元明时期崂山漫山遍野全是道观,有“九宫八观七十二庵”的说法,有的炼丹有的练功,修仙的日子那是非常滋润。

但到了同治年间,即墨县人口爆炸,村民为了取暖做饭,把山上的草木基本伐尽了,只剩下各道观的山场。按照大清律,各道观的山场均属庙产,有些还是皇帝赏赐的。

众所周知,道观不能没有树,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。为了保住自家山林,观里只能派些性格彪悍的道士日夜巡山,经常和村民切磋武艺,最终在同治九年,也就是1870年激起民变,上演了一场真实版的“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”。

几千村民不仅杀了巡山的道士,还攻占了即墨最大的道观——太清宫,打了一把三清的土豪,把能用的东西都分了。这个太清宫就是蒲松龄的《聊斋》里,崂山道士穿墙的那个宫观。道士们会不会穿墙咱不知道,反正拳脚是差点意思。

民意不可违,村民的行为受到了县令的默许,道士们也怂了,自此之后,即墨县找棵树都费劲,只剩下果树等经济树木。

我找了几张1897年德国人攻占即墨的胶州湾后拍的照片,大家可以看到,位于今天青岛老城区的山过去全是秃的。

500

500

这种激烈的人地矛盾让山东人的生存越发艰难,于是在清末清廷开放了东北之后,山东人开始大规模往东北移民,截止到建国前,至少有1千万人山东人跑到东北谋生,移民人数居全国之冠,而1949年山东总人口不过4500万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,我的父系母系都有近亲在建国后闯了关东。

山东人可是出了名的恋家,要不是真活不下去了,谁愿意抛家舍业,跑到举目无亲的地方重新练号。但我们感恩关外这片富饶的土地,感谢它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,养了如此多的山东人。

但即使走了这么多人,建国后山东的人口依然在上涨。我查了查数据,发现建国后山东一直是人口第二大省,如果把四川和重庆分开来算,那山东就成了第一,直到2000年左右才被河南超了。

500

500

所以山东的人地矛盾一直非常尖锐,有些山东人自嘲,说“三个蚂蚱在山东都不敢一块出门”。而根据官方数据(山东省人民政府),2008年山东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降到了1.21亩,仅为光绪年间的二分之一。在胶东山区的一些村子里,一个村民能分多少地呢?说出来很多人都不信呐,人均2分地!一家有一亩地就算多的。

为了保住耕地面积,山东的村落大多都非常集中,道路狭窄,停个车都费劲,而且宅基地面积被严格限制。按照山东的土地管理法规,宅基地一般不得超过166平方米,平原地区也不能超过200,通常一家也就100平方多点。当我第一次看到外省几百平,甚至一亩的农村自建房时,惊掉了下巴。

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,但山东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如此有限,所以在过去,尤其是2002年入世之前,很多村民辛苦忙活一年,也剩不下几个子,一遇到婚丧嫁娶病这种大事,单靠自家只能是懵逼麻爪。

这时候就需要依靠宗族的力量了,尤其是五服内的亲人,比如盖房,同族人去帮忙那是义务,主家不用出钱,管饭就行,完工了请亲戚们喝一顿好的,当然人家盖房子的时候你也得上。

所以五服以内的族人,或者亲近的同村人就结成了一个互助的集体,遇到困难时成员需要提供钱和劳动力上的帮助,直到今天依然如此。说个我们家的例子,2年前我一个族弟得了一场大病,五服以内的亲属全冲上去了,多得给几万,少的也有几千,而很多五服之外的村民也自发过来,都给个几百表达心意。

这种互助行为在农村非常普遍,尤其是劳动力上的帮助几乎是免费的,不计入经济统计,但你要是请人盖那就算gdp,所以农村的这部分经济活动其实是被隐藏的,总体gdp被低估了。

但大家要知道,一旦组成了集体,不管规模大小都需要维护,最有效的维护方式是仪式。

仪式,是人们为了颂扬一个崇高的主题,所举行的一种庄重的表演,每个仪式都有规则,成员要按照规则统一行动,这个过程可以让个体在潜意识里忽略自身利益,从而为共同的目标努力,以此来加强集体的凝聚力。

没有仪式,不管血缘多亲密,这个集体都要散,比如生活在城市中的亲兄弟姊妹,父母不在后通常关系会迅速冷淡。

正因为仪式是维持和形成集体甚至是国家的主要手段之一,《左传》上才说,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,戎就是军事和国防,而祀不仅指祭祀,还可以衍生为由各种仪式和文化组成的国家意识形态。所以在我们身边,仪式无处不在,大到升国旗奏国歌,小到鼓掌抱拳,古今中外都是如此,而仪式最多的群体就是宗教。

如果你不参加这种仪式,时间一长就会被这个集体排斥,那遇到大事就自己扛吧。

鉴于山东农村的经济基本面,磕头拜年这种仪式对族人的帮助极大,因为你每参加一次,就是在亲密度上做了一次投资,最终会带来未来的经济收益,所以即使六七十年代这种拜年行为被明令禁止,没过几年就一切照旧了。

这就是仪式的威力。

而因为山东是儒家的大本营,重视礼法,所以人们觉得在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里,用鞠躬、作揖等方式拜年明显不够力度,于是就上了个大的动作,也因此被人诟病。

这就是山东人磕头拜年背后的经济真相。

江湖不是打打杀杀,江湖是人情世故。可互联网江湖的话语权在城市中产手中,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,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俯下身来,看看农村的人情世故。是,磕头拜年这种仪式既不讨喜,也不浪漫,但它却是对农村人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保障,比网上那些冰冷的嘲讽要温暖的多,真到用钱有人的时候,他们这些人又在哪呢?

希望大家明白,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,各有各的生存法则,应该多去理解对方,而不是相互批判,因为这样做只造成社会的撕裂。

其实山东农村这种磕头拜年的仪式也没有过去热闹了,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,城里工作多,很多农村家庭移居到了城里,尤其是年轻人。城市居民收入高,又有各种社会保障,比如医保社保等等,所以可以脱离农村集体独立生存。如果老人去世,也慢慢不回老家过年了,自然也用不着磕头。或许几十年后,山东人这种磕头拜年的景象,只会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了。

这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,因为只有富足的社会,才能让独立的家庭依然能过上美好的生活。

最后,我在这给大家拜个晚年,祝大家龙年身体健康,阖家幸福,事业蒸蒸日上。

最近更新的专栏

全部专栏

"));
"));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