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高考六年后|考上二本院校是不够努力吗?-k8凯发官网
我在看到“考上二本院校是不是不够努力?”热议话题之初,第一感觉是,那连上学资格都没有的人,是不是都不配参与公共谈论?这种人为划分三六九等的行为真的好吗?想起《县中的孩子》“一个清北学生,掩盖了多少瑕疵”。同理,一句“不够努力”,又抹掉了多少地域、家庭、教育资源与个体天赋点的差异?
当过度自省成为一种常态,内耗与发疯便无可避免。太喜欢苏醒的这两句歌词:“若活人如此脆弱,是背了迟来的祸;若狂人如此易做,是这个时代的错。”殊不知,唾手可得的幸福,与拼尽全力获得的成果,一样值得祝贺。结合高考六年后的个人体验,我想说,“与其质疑否定,不如随意而安”。
考上二本院校是不是不够努力?
这句话的隐藏含义是,足够努力就能上名校、鲤鱼跃龙门。如果生活真的如此简单,就不会有范进中举的疯魔、孔乙己的执念,以及那么多的事与愿违。
正所谓,努力没用对地方,白瞎。无论是“学习态度”不端正,还是“学习方法”没找到,亦或是“无应试逻辑”、不擅长考试,都极可能不如人意。
微博热搜#考上二本院校是不够努力吗#的留言
且“考上二本是不够努力吗”的质疑背后,抹杀了多少专科、乃至于没能考上大学的人呢?
你不以为意的,或是他人可可追寻的。这样的心态,将在大学伊始给自己设置成困难打怪模式。
个体努力真没多大决定性 影响结果的因素可太多了
事实上,与其质疑拼尽全力获得的成果,不如增加唾手可得的幸福值。高考六年后,再度回看自己“考上二本”的结果,那份不甘已经慢慢散去,仅仅遗留名校光环的艳羡。
人性总是这样,没得到的总是引人神往。而每个人的不同体验,也往往造成了不同的评价。比如,我对女院的情怀、不满与怀念,是我在校经历与性格三观杂糅的产物。
当你用一个单一的指标去否定自我,这本身就是一种内核不稳的状态。一如毕业一年中,我用工作的稳定性与体验感,这一单一维度来总结复杂而多元的个体“我”。
这样的后果是,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厌弃、焦虑与不安,因为我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与人生的方向。
这种感觉,与初步入大学的我并不完全一样,却有着同样的症结,在过分被关照、被关注的环境里,抛掷于无人认可、无从找到自我定位的环境。
事实上,学校教育只能尽可能保障及格线,而自我培养才能托底、发展上限。不必惴惴不安于所获得的,也无需在不配得感中消极,专注当下,时间会给予你答案。
优绩主义如何影响我们话题“考上二本院校是不是不够努力?”,或许不止于个人心态的调试,而在于焦虑浮躁的社会大环境就是如此。
所谓的优绩主义,简单概括,便是社会资源会像成绩好、表现优秀的个体倾斜。这在学校表现为成绩,在工作后表现为业绩,在家庭里表现为有出息。而这些,都是不同的指标,因此,你能发现,读书好不见得赚大钱、赚大钱并不意味着被家庭重视。
而你所在乎的,往往导向了你对什么有执念。当我们一次次歌咏学霸,将“考上二本院校是不是不够努力?”推上热搜,某种意义上已经说明了答案,儒家入世、经世为用的理念,在学历贬值的今天,依然在发挥作用。
我们渴望成为群体里的优秀者,我们不敢休息、停下来,害怕被超越,所以996、007这样的工作异化来临之际,我们只能接纳。
而这种渴望的本质,便是从小到大“出人头地”的教育理念灌输,是“为什么别人可以、你怎么不行”的心气,是资源有限下自我关照的手段。
从这个意义上,评价标准只会转变,而从不消失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流价值,上世纪有知青“上山下乡”,21世纪有数字游民、乡村运营者。所不同的是,前者是政策号召,后者是主动选择。
相似的是,“知识改变命运”:这份改变,是桎梏,是“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”、是“梦中情校”的念念不忘、是回不去的校园时光;这份改变,也可以是赋能,是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增收减污、是拿着电脑就能工作的生活方式、是始终拥有精神家园的幸运。
你在哪一刻,看清“优绩主义”的陷阱,便能在哪一刻,拨开被标准规划的人生,开始拥抱独特的自我。
有限的自我,如何融入多元的世界这世界很大,大到ai时代已经悄然来临,而我还在试图向七十来岁的爷爷奶奶,科普如何使用智能手机、接收外界信息,而不局限于那三分地、一亩田的世界。
可这世界又真的很小,你与你所能接触到的一切,便是你以为的全部。高考录取,我为何觉得二本也就一般般?
要知道,我是我们高中文科班中个位数考上二本的学生之一,作为农村学生,我在自己的环境里不算差、甚至是拔尖的那一批。
可我看到了更多的评价标准,有自主招生入学、有特长生、有竞赛高手……我羡慕他们的人生,却也清楚地知道,二本生是18岁的我,能为自己争取到的最好资源。
可知道归知道,还是会期待他人的生活,所以才会在大一之时,频繁去参加面向大学生的活动、想知道其他学校学生的生活。跑湖南大学听讲座,固然有对讲座主题的好奇,可更多的是对湖大的想象。
直至,当我好不容易拿到校级大创立项,去问相熟的湖大学生、怎么拿到省级大创立项之际,他的不以为意叫醒了我:
对于普通本科的我们来说,省里的认可是难得的;可对于他们而言,全国性的奖项才值得一提。我们从来不在同一评价体系里,而我却那么期待地挤进他们的世界,到底是羡慕他们的优秀、还是不甘于自己的平凡?
其实我没有答案,直至后面我也拿到了期待的省级大创立项,我才恍然,我所想要的从来不是某一个结果、挤进某一个群体、成为哪一种人,而是向着方向前进的姿态。
而湖大、乃至于偶然交流的湖大学生,只不过我那一个阶段的方向目标,我希望自己在专业上有所进展,而他们是我能直观感知到的优秀。
可对他们而言,比湖大更高层次的资源、机会,才是有效的方向与目标。这是毕业第二年的认知,是我大学四年都没有拨开的迷雾,是我研考时惴惴不安的心魔。
从这个意义上,有限的自我融入多元的世界,注定要有被撞得头破血流的准备。毕竟,踮起脚尖就能够得到的目标固然好,可人哪里是会知足的呢?
一如我毕业后的工作选择,谈不上好坏,只是期待与现实落差过大。可市场如此、现实如此,不接受、不愿勉强在劳动力市场挤压,那就要在其他地方受压,能量总是守衡、没有人可以轻松过一生。
结语:你不仅仅是你自己能力不足、责任心过强、心气过盛,就会内耗不止;而能力够且有责任心,还不会反抗、为自己谋划,就容易成为职场“老黄牛”。
可见,有责任心是好事、能力强也是好事,但没有边界、不懂得自爱,便容易成为灾难。这就是,为何老好人总是吃亏的道理。
这世界有它的游戏规则,底层逻辑很简单、然表现形式却千姿百态,所以现代人才喜欢面具,戴上面具是生存、脱下面具是生活。
毕竟,你不仅仅是你自己,还有相应的社会角色。当一天和尚,就得撞一天钟。高考结束、大学录取单的到来,只是新世界大门的打开,无论你进入到相对贫瘠的普通本科空间,还是资源富裕的名校空间,你都会面对全新的挑战。
你要做的,就是不要主动给自己调成困难模式,自怨自哀、拒绝新世界大门的邀请。毕业以后的生活,则更为艰难,连邀请都需要主动争取,更遑论前辈的指引,全靠机缘巧合……
索性,多几次心态崩塌的经历,总会学乖。不要小看人适应环境的能力,唯一需要警惕的是,“向下的自由不是自由”。
高考六年后,我唯一庆幸的便是,我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,哪怕是自我怀疑之际,我也在匍匐中艰难前进、没有“向下”。
因此,与其问“考上二本是不是不够努力”,不如问“现在我还能不能更努力”。拿到的结果已经过去,而此刻的努力决定了你的未来。与君共勉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化橙cena”(id:xuannuan-weiguang),作者:化橙。